
國際化的領跑,究竟給張裕帶來了什么?
摘自云酒頭條
誕生于1892年的民族品牌張裕,邁向國際化的步子越來越大。
從2013年到2018年,張裕先后收購了法國富朗多干邑公司、西班牙愛歐公爵、法國蜜合花酒莊、智利貝斯酒莊和澳大利亞歌濃酒莊公司,其中的智利貝斯和澳大利亞歌濃,均為最近一年內所收購,投入資金超過3.5億元。不僅在國產葡萄酒行業(yè),即便在整個中國酒類行業(yè),張裕的國際化布局程度也堪稱領先。
但是國際化的領跑,究竟給張裕帶來了什么,迄今仍是個爭議話題。
僅從業(yè)績層面看,張裕的增速與主打國內市場的白酒“巨頭”們有較大差距,從市場表現看,國外產品在張裕銷售中的占比較少,而在品牌層面,張裕本身已是酒業(yè)超級“IP”,其所收購的國外酒莊雖知名度較高,但對張裕品牌的加成效果并不明顯。
對此,煙臺張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周洪江在兩會期間發(fā)聲,解讀了張裕為中國市場帶回的世界饋贈。
?
張裕的“對標”與“達標”
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:“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,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,弘揚工匠精神,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。”
對標、達標和品質革命,這正是國產葡萄酒當前所面臨的關鍵課題。
海關數據顯示,2017年,中國進口葡萄酒達到74.6萬噸,同比增長16.88%,而之前三年,國內進口葡萄酒總量分別為38.3萬噸,55.4萬噸和63.8萬噸,可以看出,僅僅過了三年時間,中國進口葡萄酒幾乎翻了一倍。
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,國產葡萄酒產量一路走低。2017年,中國葡萄酒產量達到100.1萬千升,比去年減少13.6萬千升,近5年的平均降幅在6%左右。
如果說2012年以來的行業(yè)下滑,更多是由于市場調整造成的“不適”,那在酒類消費整體增長的近期背景下,國產葡萄酒的低迷表現,則是正面競爭的結果——在高度國際化的葡萄酒市場,如果產品質量無法達到甚至領先國際水準,那就意味著在本土市場也將被淘汰。
“中國葡萄酒市場是世界上最具潛力和成長性的市場,也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戰(zhàn)場,”周洪江對此已有充分認識,并進一步提出,張裕全球布局的目的之一,就是鞏固中國市場。“要以‘一帶一路’建設為重點,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,對中國葡萄酒來說,這不僅是激勵,也是航標。”
從“對標”與“達標”,到周洪江所說的“航標”,這是一個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關系。
現在回顧張裕的國際化布局過程,會發(fā)現這與其質量理念和質量水平的提高,是同頻共振的。
早在2012年之前,張裕便在國內擁有30萬畝葡萄種植基地,其中新疆產區(qū)有葡萄基地12.5萬畝,寧夏產區(qū)8萬畝,陜西產區(qū)1.5萬畝,遼寧0.5萬畝,北京0.5萬畝,在煙臺大本營有7萬畝,張裕的葡萄種植面積約占當時中國釀酒葡萄種植總面積的1/4強。
在規(guī)模優(yōu)勢的基礎上,張裕開始更加追求產地特點和產品特色,這恰恰是張裕國外收購的起步期。
當張裕看過了世界各大葡萄酒生產國家和代表性產區(qū),也漸漸理清了自己的思路,比如煙臺濱海葡萄酒的細膩風格,新疆釀成的酒強壯飽滿,寧夏的酒則口味平衡。在此基礎上,通過長期研究,張裕對不同產區(qū)、不同園區(qū)最適合葡萄品種的選育培植,也收到成效,風格表現更加多元和突出。
而在張裕第一輪全球布局進入尾聲,在智利、澳大利亞分別落子后,其對質量的理解和把握,又到了一個新境界,其代表作便是“醉詩仙”升級版。新鮮、易飲、百搭,針對消費者日常飲用的場景化產品設計,都表明這是一款有著豐富“閱歷”,又融為己用的突破性產品。
由于葡萄酒產業(yè)自身的客觀規(guī)律,與國際最先進水平的對標和達標,需要一個過程。可以確定的是,沿著在世界布下的“航標”,張裕的品質革命將繼續(xù)進行下去。
?
勇闖世界,
是張裕最犀利的品牌占位
關于“全球化并未給張裕帶來品牌加成”的說法,其實值得商榷。
直觀來看,張裕目前所收購的各國酒莊,于中國市場的品牌知名度確實有限,但其隱形價值難以估量。
一個可以對標的例子便是華為。
不久前,全球領先的品牌咨詢公司Interbrand發(fā)布了“2017年全球最佳品牌榜單”,華為在其中名列第70位,品牌價值同比去年提高14%,達66.76億美元,是百強榜單中16家兩位數增長的品牌之一。2015年,華為在這一榜單中的排名是88位,2016年升至72位,去年又創(chuàng)新高。
華為之所以在全球范圍具有如此強大的品牌力,與其國際布局的戰(zhàn)略有直接關系。其在多年以前,便開始在世界各地設立技術研究院,并在很多國家建有技術研究部門,長期投入巨資進行技術開發(fā)和人員培訓。這一舉措在產出技術成果的同時,更使華為的全球標志性科技品牌形象深入人心。
針對市場,華為采取了“全球化,地方感”的品牌戰(zhàn)略,針對不同國家,采取針對性的品牌推廣方式,相對融入當地文化元素,包括選擇相應的品牌代言人,進行多樣化的地推活動,這些都使華為品牌的國際形象更具立體感。
這些做法對華為品牌產生了內涵式改造,成為消費者心目中的國際大品牌,越來越多的“果粉”轉投華為手機旗下,華為手機在國內智能機市場的份額在去年已達到31%,接近于蘋果手機的兩倍。當然,華為手機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同樣可觀,已經突破11%,出貨量居全球第三。
在消費升級的市場環(huán)境下,國際品牌對消費者的“殺傷力”是難以抵擋的,那么對于國產品牌,最有力的應對舉措,就是讓自己也成為國際大牌。
張裕在這方面本就具有先天優(yōu)勢。
一百多年前,在“洋務運動”的背景下,張弼士創(chuàng)建了張裕,在最初的技術、原料、釀造等各個層面,都蘊含著中西結合的基因,其釀酒師是來自海外的巴寶男爵,而產品也大量銷往南洋。在之后,張裕始終保持著與國際葡萄酒先進國家及大型酒商的緊密聯系,不斷提升自身的國際化品牌形象。
通過在世界各個優(yōu)秀葡萄酒出產國的布局,張裕品牌的國際化水平可以再進一步,向消費者展現全球不同地域性的葡萄酒文化。如周洪江所言,希望消費者從張裕這杯濃郁的酒中,“既能品出百年歷史的厚重,也能品出全球布局的多樣性”,這正是一個“華為式”品牌的酒類樣本。而這種犀利的品牌占位,無疑將是張裕提升品牌高度,提高國內市場地位的關鍵步驟。
?
老大的“約定”?
如果單以海外銷量計,茅臺恐怕也不“樂觀”,2017年,茅臺集團海外銷量超過3億美元,但與764億的集團銷售收入、403億的利潤總額相比,所占比例極其有限。但這并不妨礙國際化發(fā)展成為茅臺全年的表現亮點,也并未影響茅臺對國際市場加大力度的決心。根據計劃,2018年,茅臺酒增量到2.8萬噸左右,比上年增加2000噸左右,這部分增量主要用于海外經銷商,至2020年,茅臺酒的海外銷量要占到總銷量的10%,消費群體要從華人市場為主,轉向西方主流市場。
考慮到茅臺過去兩年“開掛”般的增長表現,以及在國內市場一瓶難求的供求關系,其對國際市場的高度重視和期望,顯然有更深層次原因。與國際市場更強大的對手同場競賽,企業(yè)從中獲得的成長,可能比階段性銷量更有價值。另一方面,在國際市場率先突破,將使茅臺“領先”變?yōu)椤邦I袖”,為更長期的行業(yè)競爭建立決定性優(yōu)勢。
張裕正走在同樣的道路上。
通過國際化布局,使品質和品牌與國際一流水平接軌,發(fā)起國內市場“保衛(wèi)戰(zhàn)”和“反擊戰(zhàn)”,張裕將在領跑國產葡萄酒的基礎上,贏得這場家門口“國際化”之戰(zhàn)的更大勝果,同時也是更高水平、更高質量的企業(yè)發(fā)展。
“在產品方面,因為不同產區(qū)的葡萄風味不同,張裕已開始全球資源調配,為中國總部及任一子公司彌補不同風格、不同價位的產品線缺失”,周洪江表示,而在工藝方面,由于海外酒莊的釀酒技術各異,張裕已啟動各國釀酒師在集團內部的互訪交流,“調配一支海外大軍協(xié)助張裕爭奪中國市場。”
聚焦國際資源,做強國內市場,進入“周洪江時代”,張裕“打法”越來越清晰,勇闖國際,實則是張裕發(fā)展意識和領先意識的充分表現,是其作為國產葡萄酒龍頭的擔當之舉。品質革命,品牌占位,行業(yè)優(yōu)勢的固化和轉化,在視線可及的未來,國際市場將為張裕帶來豐富“饋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