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成立電商以來,都是以酒水為主,但是公司旗下也有茶葉的售賣,實體店茶色生香。

而看到這樣清新淡雅的場景的時候,腦力一直思索,為何我們不把茶葉也放在互聯網上面,放在這個公共平臺上,要更多人去看的我們的努力,我們的創新?
而互聯網上茶葉售賣也參差不齊。各種高中低檔的都有多聞。查詢知乎后,發現Anyi說的也很有道理。于是轉載過來
作者:Anyi
鏈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0599285/answer/15602792
來源:知乎
一,從產供銷的產業鏈來看,沒有成熟的管理模式來銜接全過程。目前國內普遍采用的都是公司加農戶的模式,很少有自己專門承包整片山來培育茶葉的,采茶就那么個把月,不可能固定工人,臨時工手法不嫻熟,所以派工人采摘效率不高,而且現在的人工成本也很高。有的慢點的采摘的茶葉都不夠工資的,所以必須是山里人熟悉采摘,而且還必須是農戶自己的茶園,只有那樣,才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,新茶一天一個價,他們會沒日沒夜的干,所以通常一次采茶下來,農戶們都要瘦一圈,很辛苦。因為沒有公司的涉足,所以茶葉品質就沒法統一,茶葉這東西和產地關系非常大,稍微挪了一個地口感就會不同,收購價格也不一,公司多半是設立一個茶葉加工廠,茶葉還是從農戶手里收,而農戶處于利益的考慮也不會完全按照規定那樣,這里就不詳說了,因為種種原因導致無法保證茶葉質量絕對的純正。這并不是說茶葉品質不好,你依然可以放心選購,對于做品牌的商家而言,會重視這個問題的,完全的以公司管理形式的自有茶廠也是存在的。
二,沒有統一的質量鑒定標準和定價機制,缺乏行業規范,雖然每種茶葉都有自己的品級和標準說明,但是市場定價卻并不采用那一套(因為評價的標準都是通過色香味形等感官體驗來確定,而感覺這是因人而異的),市場上多半根據茶葉的采摘期和產地定價,也有的出于炒作目的而虛高價格,即使同一種茶,因為貼上了不同的商標和品牌,價格上就明顯區別了,正是沒有一個為廣大消費者認可的定價標準,導致茶葉給人一種心里沒底的感覺,消費者不會因為一件衣服來跟你磨價,但是對于茶葉如果不還價就總會有一種被宰的感覺。確實茶葉的定價多半是參照市場的,定價空間會很有彈性。
三,產品多樣化和創新力不足,目前國內的大部分茶葉公司都只是在茶葉歷史和茶葉包裝上做文章,動不動就引經據典的來說明茶葉的歷史地位,包裝都會有點偏古典,對比立頓可以明顯的發現,立頓的茶葉都加工成速溶茶粉,包裝很有時尚感,我們依然是原葉,或許你會認為這無關緊要,畢竟喝茶的傳統是這樣的,但是對于白領上班族而言,追求時尚快生活的新生階層,這樣的產品形式肯定是不夠的,還有像康師傅,統一那樣的罐裝茶飲料,對于年輕的快消品市場而言,我們還在固守陳規。等到這些年輕人變成了中老年的時候,他們對于我們的傳統茶葉也不會很有感情的,不過今年的茶博會現場也有多種多樣的產品形式,包括上面所說的,但是有是有了,但是對于這樣的新產品,市場會潑冷水的,所以公司并不花大力氣推廣,只當是邊緣產品。消費者知道的也少之又少。
四,消費習慣導致的水土不服,不同地區不同口味,每種茶葉都有幾個相對強勢的品牌,但是沒有哪一個茶企能夠在各區域都很有號召力,很多茶企也都在積極拓展產品類別以求拓展市場,但是由于起步晚,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嘗試都出在初級階段,網絡雖然為公司提供了平臺,但是就消費習慣而言,還是有局限性,下面詳說。就國內本土茶企現在還沒有能和立頓抗衡的茶企,別忘了,英國是不產茶葉的,但是卻打造了一個全球性的茶葉品牌。這有其歷史根源,但在我國立頓主要經營辦公用茶,當然他也一直在覬覦禮品茶市場。
五,電商本身的局限性,
盡管馬云現在一直在說未來是電商的天下,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電商這種形式也是有其自身局限性,我們在網上購物只能通過圖片和文字信息來判斷,對于一般的工業制成品來說這沒什么問題,有詳細的參數和質量規格,但是對于農產品而言,僅僅幾張圖片是無濟于事的,說什么都不如自己直接嘗一嘗,電商的短板在于體驗式消費過程。而體驗式消費正是茶葉的正常選購過程,所以消費者會不踏實,但是縱觀網上茶店,也有經營的很不錯的賣家,仔細觀察銷售數據,都是以低檔茶為主,原因很簡單,價格太貴的心理不踏實,而且買高價的都是老顧客,對賣家很信任(可見在網絡爭取高端客戶的能力很有限)。當大家都在以低價茶來爭取客源時,很難有精力再打造一個品質出眾的網絡品牌。
很多方面,導致我們的茶葉影響力不夠,重視力不足。而且繁雜的市場現象導致了很多方面的困難。若是想打出一片天地,不僅要大頭重整。也需要各個不同需求層次的相互調整。雖然感覺困難重重。但是也有明天。
還是希望我們的茶樓波波生輝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