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云酒頭條
50萬畝原糧基地,汾酒怎么種?
8月31日,云酒小嫚“伙同”眾多汾酒供應商,一道參觀了建在沁縣的汾酒原糧基地。
而就在前一日,大家剛參加完汾酒2018年供應商大會。汾酒集團總經理、汾酒股份公司董事長譚忠豹指出,“天下大事,必做于細”,我們應兜牢“勢增而力不減, 量增更要質優(yōu)”的底線。
到高粱地里“溜一圈”,小嫚仿佛找到了譚忠豹口中“底線”的現實投射。人說“糧乃酒之肉”,汾酒的“清香”很可能是種出來的。
?
種出來的清香
從賈家莊驅車三小時便可抵達沁縣,這是一座北國風光與江南氣韻碰撞出的“山西水城”。8月末,節(jié)令上正值處暑與白露之間,生長在蒼茫田野的高粱微微泛起紅暈。
汾酒從2006年開始在沁縣建立高粱種植基地,目前已經由最初的5千畝發(fā)展到6萬余畝,未來三年,還將進一步擴展至10萬畝。每年秋收之后,這些糧食就會被運到汾酒廠,作為綠色釀酒原料進入釀造車間。
你會發(fā)現,這里種植的高粱品種個頭不高,穗卻長得十分碩大,看上去胖乎乎的,豐滿又結實。在100多公里外的汾酒廠,大家都習慣喚它小名“汾酒1號”。
“沁縣,就是汾酒綠色革命的策源地、試驗田”,立在田邊的展板上寫,中國酒魂靠的是劍指白酒第一方陣的大氣度,是“大清香科研體系”的真底氣,是汾酒“綠色生態(tài)循環(huán)”的大戰(zhàn)略。
沁縣的確具有“綠色”的便利條件,或者說具有“種出清香”的先天基因。
區(qū)位上看,沁縣位于山西省東南、長冶市北部,地處北緯36到37度之間的農業(yè)發(fā)展的“黃金地帶”。在高粱地里舉行的循環(huán)產業(yè)鏈會議上,沁縣縣委書記盧展明表示,沁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(yè)大縣,總人口18萬,其中13.7萬是農業(yè)人口,境內沒有任何工業(yè)污染,是首批入選國家級生態(tài)保護與建設示范區(qū)名單的市、縣之一。
從名字來看,提到“沁”,我們往往會說“沁人心脾”,給人的感覺往往是舒適和愉悅的。在沁縣縣城,街道用東風街、曲苑路命名,街邊店面,要么極盡質樸,信手拈來“手工面館”四個大字做門頭;要么別出心裁,“如此美食”、“拐彎抹角吃” 這種頗具性格的店名讓人印象深刻。
事實上,“沁”和“汾”一樣,同樣是一條河。作為黃河的一道支流,沁河發(fā)自平遙縣,切穿太行山,一路向南由山西流入河南。與人們對山西地區(qū)的一般印象不太一樣,沁縣是座名副其實的“水城”,境內泉水汨汨、河湖縱橫,水庫便有18座之多。既增長了靈秀之氣,更為農業(yè)發(fā)展提供了充足、便利的水源。
?
牛!
你能想象汾酒與牛同框出鏡嗎?小嫚指的可不是“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”里大名鼎鼎的老黃牛,而是沁縣吃著酒糟長大的肉牛。
汾酒不但在沁縣建立了原糧基地,還守著農田興建養(yǎng)牛場。稍一走進,就能嗅到風中的酒糟氣味兒。在入口左側就是養(yǎng)牛所需的糧倉,一垛垛從汾酒廠運來的酒糟在里面高高碼起、緊密堆積。令人不禁猜想,里面的牛,會不會吃醉了?
套上鞋套走進養(yǎng)殖區(qū),“牛模特”們各個膘肥體壯,而且大部分都非常機警,人一靠近就不惜放棄正在享用的酒糟,先“噌噌噌”躲得老遠,站到安全地帶再仔仔細細地觀察討厭的陌生人。當然也能遇上幾頭隨和的選手,不但不跑,還扯著脖子從圍欄里探出頭來,甚至允許你拍拍它的腦袋。
事實上,這個養(yǎng)?;厥欠诰苹凇坝袡C、綠色、高效、循環(huán)”的發(fā)展理念,構建起的“釀酒生產全產業(yè)鏈發(fā)展模式”。高粱釀酒后的殘余谷酒糟可以作為養(yǎng)牛飼料,而牛的糞便又可用于給高粱施肥,這些田間肥料不僅促進了農業(yè)的清潔生產,還大幅提高了糧食 產量。
據汾酒集團黨委委員、董事,汾酒股份公司副董事長、總經理常建偉介紹,目前,種植、養(yǎng)殖、飼養(yǎng)、秸稈及牛便還田的閉環(huán)已經形成,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無公害,實現了經濟效益、 生態(tài)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(tǒng)?,由此也實現了白酒產業(yè)鏈外延輻射價值的最大化。
沁縣肉牛養(yǎng)殖項目還是山西省委、省政府倡導的“百企千村”產業(yè)扶貧開發(fā)項目,通過建設原糧基地并發(fā)展生態(tài)循環(huán)經濟,真正實現助農增收。這個項目由汾酒子公司山西沁汾農牧科技開發(fā)有限公司負責,未來規(guī)劃養(yǎng)殖5萬頭牛。
?
“種滿50萬畝”
汾酒作為白酒行業(yè)自建原糧基地的先行者之一,目前已在東北、內蒙、甘肅、河北、山西等多地有建有自己的原糧基地。
在參觀過程中得知,這些原糧基地,在具體操作和日常管理上,全部采取汾酒與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原糧基地管理公司合作的模式,由原糧公司負責原糧基地的具體運作和日常管理。
為了保證原糧基地的高效運轉,沁汾在全縣找了90多位“原糧經濟人”,大家有自己的分管“片區(qū)”,統(tǒng)一組織農戶進行種植、收割等一系列生成流程。關于原糧基地的管理,也是汾酒乃至白酒行業(yè)不斷摸索和改進提升的著力點。
很多人或許不知道,目前汾酒全部的釀酒原料,都來自這種合作模式下的自建基地。在汾酒集團的規(guī)劃里,到2020年,原糧基地要種滿50萬畝。
如何種?
在8月30日舉行的2018汾酒供應商大會上,譚忠豹指出,在汾酒“體量”爆發(fā)式增長與核心競爭力提升的大環(huán)境下,產能、質量、管理、服務以及效率都迎來全新的挑戰(zhàn)。因此,上游供應方面,必須從激活內生動力入手,快速建立與汾酒品牌大發(fā)展相適應的供應保障體系。
汾酒采供物流中心主任、原糧公司董事長尹福生則表示,到2020年,汾酒要達到50萬畝種植才能保證原酒產能,這一目標需要經過確定地域、種子、綠色認證等一系列相關工作方可實施。
他還表示,基地建設目前仍在持續(xù)完善階段,要達到成為農業(yè)產業(yè)化道路上具有示范、引領效應的生產經營企業(yè),打造中國白酒 產業(yè)鏈上最具影響力的原糧生產企業(yè),不是?蹴而就的,還需要漫長的時間,“需要撲下身子,默默干、堅持干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