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臺與五糧液,這一輪的策略與軟肋2023-09-22 14:09:43
摘自酒類營銷
網友提問
茅臺“醬香拿鐵+酒心巧克力”,它在干什么?能達到目的嗎?
五糧液“和美中秋”,它在干什么?能達到目的嗎?
一、茅臺做市場


“咖啡+巧克力”都是白酒的幼兒園。幼兒園的女童還從來沒有遇到過“求愛者”。茅臺一身禮服,手捧鮮花,給進出幼兒園的女童送“茅臺”,成為她們的“第一口白酒”。
巧克力女孩、咖啡女孩,到了嫁人的年齡,也許大腦中有了醬香記憶,于是嫁給了郎酒、習酒。 巧克力女孩、咖啡女孩,渴了累了,也許忘記了紅牛在幼兒園給出的解決方案,而順從了現(xiàn)在在辦公樓下守候的東鵬特飲。 幼兒園種瓜、青春期得到瓜,只是一廂情愿。任何人,永遠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任何飲食習慣。沒有任何食品,任何感覺,能鎖定幼兒園女孩的天長地久。 墨西哥媽媽以辣椒涂抹乳房、迫使孩子斷奶,孩子害怕、恐懼、被辣哭、被迫斷奶,幾年后卻在辣椒疼痛感中找到幸福,痛并快樂著。所以,墨西哥人吃的最辣。 瑞士“老人口味學校”幫助七八十歲的大爺大媽尋找刺激。他們在茴香、苦菊等東亞、東南亞調料中找到意想不到的幸福,遲到的幸福、使生命更幸福。

幼兒園的巧克力女孩、咖啡女孩,她們的未來就是如此的充滿變數。 “我們說五糧液、就是說和美”,“我們說和美,就是說五糧液”,五糧液倒是希望“廣告重復千遍使聯(lián)想可信”。 動物“主人敲食盆就有吃的”的條件反射,匈奴冒頓單于的“鳴鏑弒父”,《倚天屠龍記》中少室山大會上明教五行令的表演,都是“廣告重復千遍使聯(lián)想可信”的成功案例。 但是,“和美”的缺陷是“可識別度”差,“相關性+差異化”兩個“可識別”的支撐點都不夠。 也許,這會導致“廣告重復千遍還遠遠不夠”,“廣告與結果沒有必然聯(lián)系、難以自圓其說、重復多少遍也不夠”。 所以, “相關性+差異化”,可能決定品牌是贏在起點、還是輸在起點。 也許,廣告主接受"和美" 概念是五糧液工藝的差異化:物種糧食、“五糧和諧”。
但是,五糧是濃香型白酒的普遍工藝,不是五糧液獨具。
如此,“和美”的聯(lián)想,能建立起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