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川酒流通

1825元的飛天、770元的普五、306元的水晶劍......“百億補貼”下的破價與迷局?
近期的酒業,在禁酒令發酵的同時,“618活動”創下歷年最長紀錄,從5月13日開始,到6月20日結束,戰線長達39天。
相關戰報也陸續出爐,京東超市戰報顯示:5月13日20:00-6月18日24:00,京東酒類成交額同比增長40%;天貓戰報顯示:截至6月18日24點,酒水核心品類成交同比增長39.6%,酒水行業成為今年天貓618高增長趨勢賽道之一。
各大電商平臺酒水版塊的好成績,離不開愈演愈烈的“百億補貼”活動。然而,與之相伴的白酒“集體破價”、消費者購酒渠道遷移,均讓傳統線下經銷商備感壓力。
01
2019年6月1日,也是在618大促期間,為了向都市白領與高凈值用戶市場突圍,拼多多宣布以“100億現金補貼”的形式,補貼頻道專區內產品,以達成“全網最低價”、刺激消費。
由此,正式拉開電商平臺百億補貼的序幕。
安徽消費者張豪回憶道,“百億補貼產品里,有以iPhone為代表的數碼產品,也有以茅臺為代表的名優白酒,都是高價值硬通貨,我們作為消費者,吃到了甜頭,平臺也獲得巨量的拉新數據。”
這種消費者、平臺“雙贏”的模式,自然欣欣向榮,經過幾年的發展,設置百億補貼的電商平臺越來越多、投入力度越來越大、上架白酒品牌越來越多(從名優白酒到二三線品牌再到區域龍頭品牌)、活動期越來越長(幾乎貫穿全年)。
之所以能屢屢破價,除了“平臺提供補貼支持”的官方說法,還包括像“經銷商、渠道商為去庫存或回籠資金,在線上低價出貨”、“一批商‘薄利多銷’”等因素。
當然,也不乏投機取巧者。酒業觀察者朱酒表示,“其實這里面也有很多貓膩,很多網店像做期貨一樣,拋出一個價格來,消費者下單之后,隔一段時間再發貨(從經銷商那邊拿更低的價位),再來補倉。”
但無論背后何種邏輯,價格是的的確確降下來了。
筆者觀察到,今年618大促中的百億補貼頻道,飛天茅臺價格低至1825元/瓶。而該產品同期的批價,為2130元。
另一款一線名酒大標品,2瓶的價格為1540元,也就是單瓶折合售價770元,其同期的批價為950元。

而中高端的劍南春水晶劍,一般終端價在430-440元/瓶左右,經百億補貼后,價格低至306元/瓶,價差超過百元。微酒嘗試點擊購買,操作流程絲滑,完全無需額外的搶券、定時要求,實付價格確實如活動頁面所示。

此外,國窖1573價格為740元/瓶、郎酒紅花郎15價格為347元/瓶、汾酒青花20價格為310元/瓶、洋河夢之藍M6+價格為449元/瓶、洋河海之藍42度價格為83元/瓶.....這種擊穿底價的售價,無疑讓傳統線下經銷商遭受到了沉重打擊:
“百億補貼活動,已經從量變達成質變了,對我們生意影響很大,使端午、中秋這種傳統旺季效果也打折扣了。”
“618期間的百億補貼力度強,線下渠道肯定冷清,不止賣酒的,連商場里賣衣服的也這樣。”
“受線上影響,我這里的實際成交價越來越倒掛,要不然沒人愿意買,庫存和現金流問題也會更麻煩。”
“沒辦法,虧著賣,賣得越多,虧損越大。”
酒商孫先生更以親身經歷告訴筆者,近期自家同鄉親戚結婚,備婚物品從喜帖、喜糖、毛巾,再到白酒、紅酒,甚至包括婚紗照等服務型消費,均是來自網上下單,“現在年輕人擅長網絡、信息渠道多,知道哪買東西最便宜,自然選擇最優惠的購酒渠道。”
面對電商沖擊,孫先生認為,一方面,需重新評估自己的進貨策略,觀望價格走勢,保持庫存的動態平衡;另一方面,他認為線下店更有品質保障,如果疊加酒廠配置的宴席優惠政策,也很具性價比,應加強相關宣傳、強化消費者認知——“當代年輕人不懂酒的品牌、品質,如果只追求網絡上的最低價,會有買到假貨、瑕疵品的風險。”
02
在價格優勢明顯的情況下,市場層面關注度最高的,莫過于白酒產品的真假問題,而電商平臺的百億補貼頻道,恰是假酒重災區:
“百億補貼的酒到底是不是正品?”
“為什么百億補貼的酒很多不發原箱?”
“茅系的酒是無損開盒,買單瓶的話,里面的酒會不會換了呀?”
面對真假問題,相關從業者也給出不同角度的看法。
河南酒商老陳告訴筆者,“據我了解,基本是真的,沒有哪個開店去專門售假,風險很大,但每個行業都有點問題,渾水摸魚也是有的。”
電商從業者王明告訴筆者,“百億補貼的發貨方大多是各種酒行,是私人生意,規模或大或小,如果說‘真假摻著賣’,的確有較強的利益驅動和較大的操作空間。”
那么真與假的比例,大概多少呢?
去年11月,五糧液發布告知書稱,接到眾多消費者對五糧液產品的真偽咨詢,公司對消費者線上平臺購買的148瓶產品進行鑒定后發現,假冒產品18瓶,占比12%,其中14瓶來自某電商平臺百億補貼頻道的店鋪。
而今年1-5月,五糧液累計為電商平臺消費者提供1610瓶五糧液產品的免費鑒定服務,經鑒定,其中假冒產品268瓶,占鑒定總數的16.65%。
行業觀察者“選酒俠”則表示,“90%以上是真貨,但是這里面有10%左右是回收酒、瑕疵品,不管是哪個電商平臺,百億補貼活動里買到瑕疵品的頻率是挺高的。”
的確,品控是百億補貼的另一大頑疾。
為搜查相關評價,微酒在負面輿情較多的某平臺百億補貼頻道,逐一翻閱。不過,頁面展示靠前店鋪的“商品評價”、“店鋪評價”頁面,基本為齊刷刷的好評。肉眼可見,大量消費者用低價買到心儀的商品,消費體驗愉悅。

當然,這可能受商家“控評”影響,也可能因為店鋪綜合表現較好,被平臺放在更易曝光的位置;綜合表現較差、曾有過敏感記錄、消費者評價不好的店鋪,被減少曝光、難以搜尋。
于是筆者更換社交APP,搜索百億補貼和白酒的關鍵詞,的確有一定量的負面案例:
“剛剛收到百億補貼的五糧液,有一瓶標簽都是拆過的,還在找客服,翻車了。”
“PDD百億補貼買了一箱紅蓋汾,其中一瓶外表潮濕。”
“百億補貼買了兩瓶習酒1988,喝了一瓶,假的。”
“送禮的酒別買百億補貼的,出問題太麻煩了、太丟人了。”
微酒觀察到,如果買到有問題的白酒,消費者維權過程還是比較消耗耐心的,因為商家一般是消極處理,更有甚者,強硬表示“小磕小碰不退貨,漏液不退貨”。
03
事實上,百億補貼售假問題也困擾著酒企。
除五糧液的多次告知書外,茅臺、瀘州老窖等多個酒企都公開與電商平臺百億補貼的低價產品“劃清界限”,大多表示“公司沒有供貨”,部分態度激烈的,甚至終止渠道合作。
酒業不是特例。自各大電商平臺發力百億補貼以來,特斯拉、Switch、海藍之謎、戴森等品牌商都曾因百億補貼的破價行為下場與電商平臺對峙過。
原因很好理解——百億補貼不斷刷新低價,破壞原有價格體系,同時由于電商平臺監管不足,產品真假混雜,而假貨不僅帶來了品牌聲譽的影響,更形成“劣幣擠壓良幣”的現象。
放在當前渠道關系敏感的酒業里,就更好理解了。
傳統經銷商是酒企經銷商的“大頭”,酒企必須重視這個群體的權益,否則可能加劇現有渠道沖突,破壞廠商生態平衡。洋河等酒企對電商平臺的投入力度已顯現出明顯收縮態勢。
當然,更多共識,需要逐步建立。
6月17日-19日,茅臺集團黨委副書記、總經理王莉率隊拜訪京東集團和阿里巴巴集團。茅臺方面充分肯定了電商渠道的價值,表示電商渠道要充分發揮流量高、觸達率高、篩選率高等方面的優勢,把茅臺從產品運營上升到品牌運營,更好彰顯茅臺品牌的觸達與影響。
此外,茅臺與京東、阿里就下步工作達成了系列共識:要主動融入茅臺渠道生態,建強專門的營銷團隊,反對不正當競爭,強化平臺管理,做好“線上+線下”雙向賦能,積極維護茅臺良性的渠道生態體系。
其中,“反對不正當競爭”這一共識,恰與百億補貼的輿情息息相關,為此,筆者查閱了相關法律條款并咨詢律師。
根據《反不正當競爭法(修訂草案)》第十四條闡述, 平臺經營者不得強制平臺內經營者按照其定價規則,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,擾亂公平競爭秩序。
法律從業者范女士告訴微酒,“在電商平臺上開展百億補貼的行為,有可能涉嫌不正當的商業競爭,具體需要看商家是自愿加入百億補貼、還是被要求必須強制加入,商家有沒有自主選擇權:如果是自主加入的,那就沒有所謂的不正當競爭;如果是硬性要求他們都加入,而且這個補貼資金要商家自己承擔,并且是以低于成本價銷售,那可能就涉嫌不正當競爭。”
除規避法律風險外,百億補貼的未來走向如何把握?
同時經營線上、線下業務的酒商老田思考道,“百億補貼就像一劑猛藥,短期拉動了流量,但也可能透支了生命力,攪亂了市場的根基。藥不能停?那得看這病根兒到底在哪。是消費真的疲軟了,還是渠道庫存堰塞湖要泄洪?我們都在這個局里扮演角色,但最終買單的是消費者,他們既要便宜,也要真貨、好貨、放心貨。”
在他看來,未來電商平臺類似的補貼活動,應該考慮以下幾點:
第一,更嚴格的選品與控價: 對活動店鋪設置更高的準入門檻和保證金要求,從源頭把控貨源品質和價格底線,避免對品牌價格體系造成強沖擊。
第二,補貼形式多元化: 單純的“擊穿底價”模式不可持續,應該更聚焦特定節點、特定人群(如會員專享)、或者搭配其他服務(如破損無憂、更快物流)來提升綜合價值感,而非一味追求價格最低。
第三,“保真”成為核心賣點: 誰能真正解決消費者的信任痛點,誰就能占據高地。平臺或合作方,也需提供更強有力的正品保障承諾。比如京東超市就建立了自營鑒真模式,攜手中國酒業協會、中國酒類流通協會等機構進行鑒定,并出具專業酒類鑒定證書。
喧囂過后,市場終將回歸理性。誰能在這場價格與信任的多重博弈中,堅守品質底線、平衡各方利益、重建穩固的消費者信任,誰才能真正贏得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