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微酒

過去10年,是中國白酒行業格局重塑的黃金10年。
其中,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,便是清香型白酒的強勢回歸與復興。
從偏安一隅到全國蔓延,從低端標簽到價值重塑,清香型白酒用10年時間,完成了一場華麗的“逆襲”,正式確立了“濃、醬、清”三香鼎立的行業新格局。
01
過去10年間,清香型白酒市場規模的增長,堪稱行業中最引人矚目的成績之一。
2015 年,清香型白酒市場規模僅為426億元,僅占白酒行業總規模比僅有8%左右,整體處于品類“陪跑者”地位。
彼時,作為品類核心代表的汾酒,營收僅有41.29億元,無論從體量還是影響力來看,清香型白酒均遠不及濃香型,也難以比肩醬香型品類。
而到2024年,清香型白酒市場規模已突破1000億元,同比增長高達134.74%,在白酒行業中的占比也迅速提升至15%。
利潤方面的增長更凸顯其品質升級的成效——2024年清香型白酒實現利潤約350億元,占比達14%,利潤率更是達到35%。
經過10年發展,清香型白酒在產能方面也實現了“質效雙升”的結構性變革。
2024年,其產能已達約170萬千升。從曾經的邊緣徘徊,到如今成為品類的“第三極”,清香型白酒完成了根本性的角色轉換。
回顧來看,2015年可視作清香型白酒的起步之年。
當年,汾酒營收41.29億元,老白干23.36億元,紅星18億元,天佑德13.46億元,黃鶴樓8.3億元,江小白5億元,一擔糧4億元,永豐二鍋頭2億元。(以上數據均為市場銷售口徑)
此后五年間,汾酒、江小白、紅星三大清香主力品牌開啟了全國化高速增長階段。
至2019年,汾酒營收突破百億,達118.93億元,江小白營收超過30億元,紅星也達到30億元規模。(以上數據均為市場銷售口徑)
2020年后,汾酒依舊高歌猛進。與此同時,山西、湖北、河南、北京、河北等清香產區的其他品牌開始崛起。
典型如汾酒達到360億元,老白干25.9億元,紅星50億元,金門高粱40億元,黃鶴樓21.4億元,汾陽王20億元,寶豐15億元,天佑德12.71億元,石花酒12億元。(以上數據均為市場銷售口徑)
整體來看,這10年清香型白酒的年復合增長率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,多數年份均實現了兩位數的高速增長。
尤其在2020至2024這五年間,當濃香型白酒進入穩步增長期、醬香型白酒經歷熱度回調之際,清香型白酒依然保持強勁且持續的增長態勢,成為推動行業增長的重要引擎。
02
清香型白酒過去十年最具里程碑意義的突破,莫過于完成了價格帶的全面重構——這一變革徹底顛覆了“清香=低端酒”的行業刻板印象,為品類崛起筑牢了價值根基。
2015年,清香型白酒深陷“低端陷阱”:80%的產品扎堆10-50元光瓶酒價格帶,高端、次高端市場幾乎空白,缺乏能引領品類價值的標桿產品。
彼時,玻汾、紅星二鍋頭、江小白、一擔糧、永豐方瓶等明星產品,雖占據大眾消費市場,但進一步固化了“清香酒只適合做口糧酒”的認知,品類價值天花板被牢牢鎖定。
10年間,清香型白酒完成了“三級跳”式的價格突圍,構建起覆蓋大眾、次高端與高端的完整價格體系。這一結構性變革,是其10年發展的核心成就。
首先,高端破局,站穩千元價帶,對標行業頂級。
汾酒青花30復興版成為關鍵突破口,2024年銷售額突破40億元,標志著清香型白酒真正站穩千元價格帶,具備了與飛天茅臺、普五等行業頂級產品同臺競技的實力。
不僅如此,霸王醉、紅星高照、魁盛號、樓30等高端產品密集上市,集體抬升品類價值天花板。
2024年,500元以上中高端產品在清香品類中的占比已提升至18%,雖仍低于醬香品類的35%,但增速領跑行業,成為品類增長的新引擎。
其次,次高端突圍,百億單品引領,形成集群效應。
次高端市場的突破同樣亮眼,汾酒青花20年銷售額超100億元,成功躋身次高端“三巨頭”行列,與濃香的水晶劍、醬香的習酒窖藏1988分庭抗禮。
這一百億級標桿的誕生,為全品類注入信心,黃鶴樓樓20、衡水老白干十八酒坊甲等15、寶豐國色清香35、汾陽王清雅20等次高端產品紛紛加碼,形成“一核多強”的競爭格局,徹底填補了清香型白酒在次高端市場的空白。
最后,大眾與光瓶酒,筑牢基本盤,實現品質升級
在大眾消費市場,老白汾、巴拿馬汾酒、樓12、國色清香15、石花品級酒等產品持續放量,成為日常飲用與宴席場景的主力選擇。
更重要的是,高線光瓶酒市場基本盤愈發穩固,玻汾以百億規模成為50元價格帶絕對標桿,牛欄山青牛二、紅星第八代、杏花村、黃鶴樓南派清香520、寶豐大象馱小象等新銳品牌扎堆入局,激活賽道活力。
即便是10-30元的低端光瓶酒市場,也完成了從“配制酒”到純糧釀造的品質升級,永豐小鋼蓋、一擔糧等品牌成為主流,實現“低價不低質”。
對比十年前主力價格帶被壓制在百元以下的窘境,如今清香型已構建起一個從幾十元到上千元、結構健康、層次分明的“價格金字塔”。
這一全價格帶的成功,為清香型白酒的全國化擴張、渠道多元化及消費場景拓展,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03
2019年,注定是清香型白酒10年崛起之路的關鍵分水嶺。兩項重要政策的出臺,為品類的后續爆發掃清了制度障礙。
其一,是國家發改委修訂發布的《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(2019年本)》,正式將“白酒生產線”從“限制類”產業中移除。
這項被稱為“白酒限產令取消”的政策,為清香白酒的產能擴張松綁,破解了長期以來的產能增長瓶頸。
其二,國內首個《清香型大曲白酒》團體標準(T/SXFIA 001-2019)正式發布,明確了清香型大曲酒的定義、分級及食品安全核心指標,推動行業從 “散亂差” 走向規范化、標準化發展,為品類價值提升筑牢基礎。
第一,在政策松綁與標準引領的雙重推動下,清香型白酒的產能在過去10年實現“量級躍升+結構優化”的雙重突破。
回顧2015年,清香重點產區與企業產能分散且規模有限:山西白酒總產量僅8.3萬千升,衡水老白干4.4萬千升,紅星二鍋頭10萬千升,天佑德1.8萬千升,石花酒業僅1萬千升。
10年后,全國清香白酒總產能飆升至170萬千升,核心產區與龍頭企業成為產能核心支撐:呂梁產區產量達45萬千升,汾陽產區貢獻30萬千升,兩大核心區域撐起品類近半產能。
龍頭企業中,汾酒產能達24.5萬千升,衡水老白干12萬千升,紅星二鍋頭11.5萬千升,黃鶴樓、龐泉分別達3.7萬千升、3.5萬千升,天佑德、汾陽王、汾杏均突破2萬千升,寶豐1.5萬千升(擴產至5.5萬千升),產能集中度與規模效應大幅提升。
第二,在產能擴張的背后,清香產區格局在過去10年得到了顛覆性重構。
2015年,清香白酒呈現“山西獨大”的單一格局,呂梁、汾陽產區貢獻全國 70% 以上產能,其他區域產區分散、缺乏協同,難以形成規模效應。
而過去10年間,產區結構逐步發展為“山西+全國”雙主線驅動,實現了從山西核心區向全國多點開花的跨越,正式形成多元化產區格局。
作為清香型白酒的核心產區,山西在這10年間涌現出大量新興品牌。僅汾陽、文水、交城三地就有清香型酒企303家,汾陽王、汾杏、龐泉、晉善晉美等企業迅速崛起。
如今,清香白酒已形成六大產區協同發展的成熟格局:山西大曲清香產區、北京麩曲清香產區、河北大曲清香產區、云南青海小曲清香產區、湖北南派大清香產區、河南大曲清香產區,產區多元化格局正式成型。
第三,產區多元化帶動品牌陣營全面擴容,過去10年清香品牌格局也從 “簡單集中”走向“百花齊放”。
2015 年之前,清香白酒品牌陣營極為單薄:全國規模以上品牌不足30家,中小品牌多以貼牌、基酒供應為主,缺乏核心競爭力,呈現“汾酒一枝獨秀,其他品牌偏安一隅”的態勢。
10年前,清香型白酒品牌格局極為簡單:“汾酒一枝獨秀,其他品牌偏安一隅”。如今,這一格局正逐步向“一超多強,百花齊放”演變。
這10年來,汾酒的強勢增長為整個品類打開了上升通道,帶動二線品牌集體發力:
黃鶴樓、寶豐等中國名酒煥發新生;
衡水老白干、天佑德、石花酒業依托區域優勢實現穩健發展;
汾陽王、汾杏、龐泉、金汾河等山西新銳品牌加速全國化布局;
紅星、牛欄山等傳統品牌加強高線光瓶產品矩陣。
截至2025年,全國規模以上清香型白酒品牌已增至72家,較2015年實現翻倍,正式形成“一超引領、多強并存、百花齊放”的良性競爭生態。
從政策松綁到產能爆發,從產區擴容到品牌崛起,2019年的政策分水嶺,徹底激活了清香白酒的發展勢能,推動品類完成從“小眾品類”到“行業第三極”的全方位蛻變,為后續十年的持續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。